11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2022年缔约国大会上,中国政府正式提交《中国关于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立场文件》。这是继去年提交《中国关于规范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立场文件》后,中方连续两年在联合国平台就人工智能治理提出方案。
伴随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其引发的伦理问题愈发受到关注。人工智能的误用滥用,轻则可能损害人的尊严、加剧歧视和偏见,重则冲击现有法律体系,并对各国政府管理、国防建设甚至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管控好伦理风险,兼顾好发展和安全,已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课题。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领先的国家,中国始终致力于在人工智能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原则,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近年来,中国加快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步伐,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等文件,明确了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行动指南。
中方此次提交的《中国关于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立场文件》,其核心就是要发展为人服务的人工智能,努力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文件从人工智能技术监管、研发、使用及国际合作等方面,进一步梳理了中国关于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主张。中方主张坚持伦理先行,加强制度建设、风险管控、协同共治;强化自我约束,提高研发过程中的算法安全与数据质量,减少偏见歧视;提倡负责任使用,避免误用、滥用及恶用;鼓励开放包容,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等。
人工智能技术事关各国共同的未来,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应由世界各国共同商议和决定,应关注发展中国家特殊需求,着力解决各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国际组织多被西方国家把控,相关国际研讨也主要由来自发达国家的代表参加,鲜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出席,这显然有失公正。
中方在《中国关于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立场文件》中就国际合作进行专章阐述,旗帜鲜明地提出推动各国共同参与国际人工智能伦理重大议题探讨和规则制定,反对构建排他性集团、恶意阻挠他国技术发展的行为,呼吁国际社会在普遍参与的基础上就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达成国际协议。这些主张体现了中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大国担当。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为了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全球可持续发展,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各方必须携手共治,守好人工智能伦理底线。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不断完善和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全球治理,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世界·共北斗”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北斗应用专业赛,旨在汇聚全球青年创业者,探索北斗技术的创新应用。赛事涵盖北斗创新应用技...
意向区域: 全国
意向区域: 全国
意向区域: 长三角 上海 江苏-南京市 江苏-无锡市 江苏-徐州市 江苏-常州市 江苏-苏州市 江苏-南通市 江苏-连云港市 江苏-淮安市 江苏-盐城市 江苏-扬州市 江苏-镇江市 江苏-泰州市 江苏-宿迁 浙江-杭州市 浙江-宁波市 浙江-温州市 浙江-绍兴市 浙江-湖州市 浙江-嘉兴市 浙江-金华市 浙江-衢州市 浙江-舟山市 浙江-台州市 浙江-丽水市 安徽-合肥市 安徽-芜湖市 安徽-马鞍山市 安徽-铜陵市 安徽-池州市 安徽-安庆市 安徽-宣城市 安徽-滁州市 安徽-蚌埠市 安徽-淮北市 安徽-淮南市 安徽-宿州市 安徽-阜阳市 安徽-亳州市 安徽-六安市 安徽-黄山市